首页 短篇

我的知青路

第二章 住在农家 昼短夜长 黑灯瞎火 油灯点亮

我的知青路 午子鸣 5505 2020-09-06 21:05:41

  大路中间往右拐,有一条较宽的路,马车拐进去,到水井边停下。

  我们跳下车,把行李搬下来。

  由于队里没有腾出合适的房屋,生产队长,把我们暂时都分散到社员家去,住在老乡家里。

  我被分在一个五保户家。

  老俩口。

  老大爷叫徐福,六十多岁,园脸个头不高,脸上布满了皱纹,小眼睛,双眼眯缝着,说话时,嘴唇微微有点哆嗦,身着黑色皱皱巴巴行线的对襟棉衣,腰上鞿一条黑色带子,手上拿着一杆汉烟袋,说起话来慢条斯理。

  下身穿着一条黑色的免裆棉裤,裤角扎得严严实实的,脚上穿着一双千层底的棉鞋。

  老大娘比大爷略低,四方脸、大脸盘,大眼睛略有点驼背,微瘦,身体硬朗。棉衣外套着一件藏兰色斜襟布衫,说话快言快语,直来直去,嗓音洪亮,年青时,一定是个说话办事爽快的人。

  他家座落在村中间,两小间土坯房,东厢房是仓房,紧挨着边上,有个用木杆子搭成四面透风的苞米楼子,这个是东北农村庄家院的标配。

  秋收后的玉米棒放在里面风干。

  院落的西边是个猪圈。

  前面就是自家的小菜园。

  土坯房是木轴门,往里开。

 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居。

  东西屋两间,西屋是厨房,东屋住人。

  厨房南北各有一个灶台,北灶台上有口大锅,是专门煮猪食的,南灶台小一点比较精致,是用来烧水做饭的。

  靠在北墙角上有两口大缸。

  一口是腌制的酸菜。

  这是东北人家,每年入冬时必备的食物。

  因为冬季时间较长,没有新鲜的蔬菜,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白菜保持很长的时间,而且营养也不会流失,是保存大白菜的最佳方法,所以,一进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酸菜的味道。

  还有一口是用来存放泔水的,也就是存放淘米水、刷锅水、或剩饭剩菜等食物,加热后再放些米糠等,熬熟后喂猪。

  间壁墙是用木板隔成的。

  靠近小灶台,上半截,是用土坯砌成的墙,并在墙的上方中间,开有一个小窗口,是用来放煤油灯的,把油灯放在小窗台上,里外屋都能有点亮。

  通过这个小窗口,里外屋还可以喊话。有时候主人坐在炕头上,听到有人开门,回过头来,一眼就能看到是谁来访,客人还没有推开里屋的门,就先从着这里打声招呼,然后,就麻溜下地开门迎接。

  靠近里屋的门口,小灶台的边上放着一口半大的水缸,上面用木板盖着,放上菜板,可以做案板用,这样做烧菜做饭也方便。

  那个年代,在农村,用电从主干线拉到村里,各家各户都要自己出资金购买材料。

  因为那时,农村生产队也没有其它的收入,农业又收入很少,丰年能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就不错了,欠年还要吃国家的返销粮。

  所以,用不上电。

  屋里面有南北两铺炕,中间用一条炕墙相连,为的是走一个烟囱。

  炕墙上摆放着一对老旧的朱漆木箱,上面摆放着一些日用杂物,也就是小镜子座钟之类的东西,墙上贴着一张泛了黄的年画。

  南炕,靠东山墙,放着一个很有年头的长条箱柜,朱漆,对开门,上面挂着一把老式的铜箱锁,表面画着彩绘,柜的上方码放着被褥。

  南炕墙有一尺半高,横着有两扇大玻璃窗,上面是两扇格栅窗,外面糊着窗户纸,夏天炎热时,可以用木棍向外面支开通风。

  冬日里,坐在火炕上,阳光照射进屋里,暖融融的,屋里还是很亮堂的。

  我住在北炕。

  北炕,因为不常住人,略窄些。

  冬季农村人家,一般是在北炕上放些粮食,或是,怕冻的疏菜等杂物。

  由于我的到来,把东西都清走了。

  炕面上铺着一领高粮杆编织的席子。

  我把箱子放在东侧,被褥放在西边,横着睡觉,一个人还是满宽畅的。

  北墙中间,开有上下两扇木制格栅窗,上面那扇是小方格,糊着棉白色的窗户纸。下面这扇是个井字格,周围用纸糊着,中间镶嵌着一小块玻璃。

  这样,屋子北面也能进来光线,显得小屋里不那么黑。

  开饭的时间到了,我们集中在一家就餐。

  因为,我们第一年到农村,粮食是国家供应的,跟在校的学生一样,每人三十一斤和生活费补助,每人的生话补贴是多少钱,我们也不知道,也没有人过问,每月都是管生活的户长去公社办理,按月发。

  所以,每个月都要到公社去领供应粮,再买点菜和油盐等。

  就是吃的不用家里掏钱。

  生产队派社员帮助做饭,因为大家都没有做过饭,更何况,十几人的大锅饭呢。

  午饭是白菜炖粉条。主食是白面大馒头,吃得好香啊!

  午餐过后,我们就分头回到各自的住处,或和老乡聊天。晚饭就在老乡家吃的。

  冬闲季节

  农村人家一般都是两顿饭,下午三四点钟就开饭了。

  大爷家吃饭还很讲究,每次都有四样小咸菜压桌,白小米粥炼炼呼呼的很好吃,我在家里没有吃过这种白小米。

  因为,我们在城里的供应粮,就是大米、白面、玉米面和豆油。杂粮,没有特殊的曰子是不供应的。

  冬季里的北方农村,黑天很早,由于是山区半山区,有山挡着三四点钟,太阳一落山很快天就黑了。

  屋子里只能点上煤油灯,油灯是灯碗,没有灯罩,很昏暗,不在近处,看不清人脸。

  所以,冬季里在农村,人们吃过晚饭,都很早就躺炕上休息,或是躺在被窝里唠嗑。

  正应了那句话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

  这真是:

  下乡居住,五保家中。

  小米稀饭,生活改善。

  城里没有,乡下常见。

  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滚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