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短篇

莘野记

第一章 将才归来

莘野记 莘沄 1769 2023-06-12 09:10:52

  昔者瓠巴鼓瑟,而沉鱼出听;伯牙鼓琴,而六马仰秣。

  玉在山而草润,渊生珠而崖不枯。

  润玉枯珠安有不求者乎?

  南方有仙山,名曰玖华。传闻奇人异士皆隐于此。

  古往今来,王侯将相,士农工商,欣然规往,未果,寻病终。

  后问津者寥寥。

  物类之起,必有所始。荣辱之来,必象其德。

  君子于役,不知其期。乱世枭雄,强自取柱,柔自取束。

  汴京城外,一过秋之病翁,忽起作醉墨——正如久蛰龙,青天飞霹雳。

  ……

  吴梁典狱司,监牢。

  四坪囹圄里,两盏油封闪着微弱的光,风一吹,便被无边的黑暗所吞噬。

  一副棺材骨蜷缩在这偏僻的角落,矮矮的,静静的,只有那双眸子,映着弱弱的光。

  雨后蠹虫的腐臭味,刺鼻催呕的血腥味,让人难受得近乎窒息。

  “为了百里军,活下去!”

  铁骨铮铮的几字如雷贯耳,是父亲临终前最后的嘱咐。

  ……

  一声惊雷,阿轲猛地乍起。

  环顾四周,发觉早已身在军营大账中了。

  缓了好几口气,才用手捭去两颊的汗水。

  那三年牢狱经历的种种,仍是阿轲不断重复的噩梦。

  当年,他才九岁。脸上没有一点肉,罩着一层饥饿的青黄色的薄皮。

  枯瘦羸弱的身板,甚至连甲衣都穿不利索。

  士卒们嘲弄道:“这几两肉,送与敌卒实在可惜。不如我等分食之!”

  阿轲不敢多言半句,只能安静地蜷缩在角落。

  每一场战争,都仿佛滴血的镰刀,收割着士卒草芥般的生命。

  一开始,他只想活。即便吃不饱,穿不暖,被人嘲笑,遭人白眼,可好歹能活。

  活着,比什么都重要!

  但当身旁的人,一个个鲜活的人,接连消失在他的生活里。

  连那个偷偷摸摸收集土豆皮,还会与自己分享的憨老头,也被枪头刺破了躯干。

  阿轲也开始后怕,害怕自己落得同样下场。

  可老头告诉过他,要么死,要么赢,赢了才会有一线生机。

  他不想死。他学着老头,别人丢下的东西,他捡来。

  他要吃,因为饱腹才能应对变局。

  如果明天死了,也算过好了前一天。

  阿轲在军营里暴风成长,每一天都在争取活下去的筹码。

  ……

  当少年再次踏上战场,他紧握刀枪,眉宇间有着不可抗拒的霸气。

  旌旗猎猎,战鼓雷鸣,一支支利箭从耳畔呼啸而过。

  刀剑交击,惨叫声四起,飞溅的血抛洒长空。

  可少年的脚步再难阻挡!

  一双双腥红的眼睛,一张张狰狞的面孔,一道道愤怒的嘶吼。

  看得少年嘴角不经意上扬,他双眸犹如烈火,一路摧枯拉朽直焚人心底。

  一排排头颅滚落在横流的血泊中,不散的冥魂升往阴霾密布的天际。

  硝烟弥漫间,少年长戟拖倒在地,划出一道深深的沟痕。

  盔甲上刺眼的黄光夹杂着一抹惊心的绯红,

  一如那战场上的赤血与白骨,妖艳,却也凄凉。

  又是秋冬的绪风,拨动着他松乱的发梢,连同玄红的额带一起,

  随残阳的余晖,坠落旷野。不断拉长着他挺拔削瘦的身影。

  一自胡尘百日驰,十年征戍关山度。

  嘉靖九年,少年功成归来,封龙武将军,赐还百里府邸。

  史官记传:

  “百里轲,及至弱冠,昂藏八尺;

  天生神眸,擅骑射,兵书涉猎广泛;

  十八般兵器无一不精,飞龙剑法更是举世无双;

  性谦和,格刚毅,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

  百里轲雇人重缮百里府邸,拆梁装潢,洒扫庭除,人来人往,不甚干忙。

  收拾结束后,他久久凝视着大厅的那一幅泛黄忠字帖,

  回忆起幼时贪玩受罚,跪于大厅,父亲不止一次地唠叨:

  我百里家世代报效朝廷,你今日偷的懒,便是日后对国家的不忠不义……

  当初只把父亲的话当作耳旁风。而今百里军早已覆灭,人去楼空,父亲的忠也许只有自己会记得吧!

  “无情郎,一别十年,一封纸信也不捎回,”一年轻男子的埋怨声传来,

  接着又是一声叹息,“罢了罢了,也只有我这个念旧的人不请自来,到贵府做客咯!”

  微风拂动,青玉衣袂飞扬。

  一书生气质的翩翩公子,提着两只白釉梅瓶,跨过门槛迎面而来。

  来者叫许博良,百里轲儿时的挚友。

  许家与百里家是世交,两家的孩子自幼形影不离。

  百里家蒙冤时,许家竭力斡旋,却是无力回天。

  阿轲在边疆偶尔能收到许博良的信笺,读来亦是湿了眼眶。

  却怕自己声名狼藉,连累友人无故受罪。

  惦念不如不念,从不把信回。

  百里轲望着眼前人,连跨几步,和他重重抱在一起。

  “好久不见,阿良!”

  博良亦是噙着泪,重重拍打着百里轲的背部,

  哽咽道:“是了,好久不见....”

  许久,两人松开。

  “来,看看我给你带什么好东西来了。”

  许博良剑眉一挑,晃荡了两下手里的梅瓶,取出酒杯便为斟上。

  半盏酒酿下肚,“果真好酒!蒲城桑落酒是耶?”

  百里轲眼神中闪烁着光亮,拍案叫绝。

  “这么准确!想必轲兄在军营里也偷喝过不少美酒吧。”博良朝着百里轲坏笑道。

  “酒这玩意儿,军中必备,不过是些劣酒罢了。”百里轲又斟上酒,酝酿道,“只是偶闻桑落酒色比凉浆犹嫩,香同甘露永春。今日幸得一品,果真如此!”

  博良听罢仰天大笑,“哈哈,今日你我兄弟重逢,咱们一醉方休!”

  “来,干!”

  夜深篱落一灯明,两人对酌杯莫停。

  我醉君复乐,陶然已忘机。

莘沄

北魏,河东郡多流离,谓之徙民。民有姓刘名白堕者,宿擅工酿,采挹河流,酿成芳酎,悬食同枯枝之年,排干桑落之辰,故酒得其名,最佳酌矣。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滚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