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短篇

莘野记

03.归途有风

莘野记 莘沄 1874 2023-10-11 22:54:13

  凌晨的绿皮火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书,从九车厢到十三车厢一路走来,车厢连接处和通道都挤满了人。

  他们都是为生活奔波的人,很多年纪大的叔叔背着比他们还大的包,一碗泡面两个人吃、行李架上到处可见的编织袋、插空斜斜歪歪的睡觉。

  素不相识的人坐到一桌,一根烟就能撬开他们的话匣子,给你展示他们用时间写的自己的书。

  车里形形色色的人、黏糊糊的空气、乘务员不耐烦的叫卖声,也有阿姨手里提着的红盒月饼,还有丹桂会飘进来的秋香……

  我好像明白了父亲喜欢坐绿皮火车的原因,是那种平凡又炽烈的生活气息,是乡土味,是烟火气,也是他的人生。

  生活不易,我站在了父亲的肩膀上游览祖国大好河山,用遍科技带来的各项便利,受到以前无法想象的高等教育。

  芸芸众生,世事难料,即使深陷混沌,也要保持清醒之乐;潮起潮落,百舸争流,不拒众流方为沧海……

  今年的中秋节与去年不同,我终于要和家人团圆了。

  归途上总有飒飒的秋风,吹弯了路边的小树,吹斜了湿地的芦苇,吹倒了翻滚的稻田,吹近了回家的路。

  这一次回上海,沿路的一草一木竟有些亲切感,还有前方飘来美味佳肴的香。

  轻轻推开那扇熟悉的老旧木门,原来是妈妈在厨房里烧的菜。

  “妈妈!”我高兴地冲过来。

  “幺女回来啦,饿了没?”妈妈一边忙着手里的活,一边关心地问我。

  从凌晨三点半就起来折腾,怀揣背包,一路忍饥挨渴,此刻妈妈的一声问候,我似乎忘了满身的风尘。

  “还好——”我正想强装镇定得说却被咕咕叫的肚子出卖了。

  “桌上有零食,你先去歇一会儿,你爸爸他们也快回来了。”妈妈笑着娓娓道来。

  一听到吃的,我连忙点头跑进了房间。

  这次回来,家里的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,房间是铺好的床,被子上还有阳光晒过的芬芳。

  姐姐正坐在窗前化妆,转过头来便惊呼道我脸上的痘痘好多了。

  姐姐是昨天到的上海,难得的假期这次一起过节。

  看到桌上有姐姐从老家带来的票草牛肉干,精致的月饼礼盒,还有碧螺春茶叶。

  我开心地大吃起来,再也不用羡慕别人的月饼了。

  姐姐连忙劝我,“少吃点,留着点肚子吃晚上的大餐。”

  “没事,我还吃得下。”虽然嘴硬,吃完手上的月饼我也听劝地没再吃了。

  不一会儿,门外传来爸爸的抱怨:“哎,今天生意不好,面条剩了大半——”

  一看到我又高兴地唤我的昵称。

  “爸爸,今天中秋节都要吃点好的去了,谁还吃面条啊?”我忍不住接着回答刚刚听到的。

  “哈哈哈,难怪今天看对面卖海鲜的忙不过来。”爸爸幽默地打趣。

  “正好过节休息一下,你们也辛苦。”姐姐给爸爸递上一杯刚沏好的茶。

  听爸爸说这一年生意在逐渐好转,做面的技术也熟能生巧,现在晚上可以多睡一会儿了……

  我们便摆起了龙门阵,房间热闹了起来。

  随着妈妈一声“洗手吃饭”,我们立马忙活起来。

  我在电饭煲旁舀饭,姐姐负责收拾桌子摆好碗筷。

  皮蛋拌黄瓜,清炒藕片,干煸四季豆,茭白炒肉,土豆炖牛肉,小蟹炒年糕,百合绿豆汤——

  一道接一道的好菜被爸爸妈妈端上桌,我们举杯同庆,就连窗外的新月也想挤进六平房间来共享此刻的欢愉。

  出门在外,家是蝴蝶梦中家万里的那份思念;归家途中,家是恨不得千里庭缩的那种急迫;久别归来,家是审容膝之易安的那种舒适。

  第二天,我跟着姐姐起了个大早,来排上海老店的早餐。

  店还没营业,外面就有大包小包临行的人来排着队,有的大爷还带着折叠椅来坐着等,也有打扮时髦的富太耐心地静候……

  可见上海人对早餐对美食的重视。

  看着招牌上写着“上海十碗面,侬吃过几碗?”

  刀鱼面、三虾面、蟹粉面、黄鱼面、葱开面、麻酱面、猪肝面、辣肉面、大肠面、辣酱面。

  真希望有机会能一一尝个遍。

  排了好久,我们终于吃上了两样。

  一碗清汤面上有几片青菜点缀,葱香扑鼻;旁边配上一小盘炒好的菜,地道点称为浇头。

  面条外滑内筋,软而不粘,润滑爽口,一碗好面,半碗骨汤,亦足以慰平生。

  我们还有幸尝到了刚出炉的鲜肉月饼,金黄饱满的表皮酥脆松软,馅甜而不腻,口感丰厚,如此月饼,人间何寻?

  用完早餐,我们漫步在种满梧桐树下的街头,有时也被窗户里精致的小世界所吸引进店。

  多肉、雏菊、小苍兰,门口便摆着富有层次的小盆栽,窗户上贴着可爱的咖啡壶贴纸,布置得温馨而雅致。

  店内是不开电灯的,而是由一盏盏昏黄的小台灯营造出复古而神秘的氛围。

  橱窗里是琳琅满目的小饰品,墙上挂着不知名的画作,印象派写真、抽象画、素描,还有些半成品,风格迥异,但放在这里又莫名地搭配。

  架子上还整整齐齐地放着几行书和报纸,还有两瓶珍藏的红酒,柜台里竟然还养着红金鱼与黑金鱼。

  一般的小店只用简单的装饰,还是在乎实用性多一些;而这家店铺倒更像是主人把自己的家给我们参观一样,融入了他的情怀。

  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魔力的小屋,一杯咖啡、一份简餐,倒是别有一番韵味。

  窗子里的人悠闲地看着风景,享受着惬意时光,窗外的人骑着单车飞驰而过,只匆匆瞥见房屋一角。

  看似只有一窗玻璃之隔,其实早已判作是两个世界的人了。

  总有普通人努力奋斗将自己变得优秀,加入上流社会的圈子;在外漂泊的游子,看到家家户户点起的灯火,也会思念家里的温暖。

  小时候总是向往窗外的世界,没想到有一天,走出来的大人又扎破头拼命地想要挤进窗子里的生活。

  年少时执拗地相信窗外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自由,而不愿意回头接受窗子里这种被限制、被禁锢的牢笼。

  “自由”你看这两个字,本就条条框框,只有真的打好牢牢的根基才能崭露头角。

  可是你看“牢笼”二字倒是四面透风,但是以牛龙之力都无法突破头顶桎梏。

  自由其实是牺牲了底层空间才换来的一点出头,牢笼其实是只要放弃出头就能在底层拥有无限空间。

  人生而自主,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,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
  要穿过那世间的火,要尝过一生炙热的默,把行囊都烧了,爱仅需空着两手。

  目光之外,原野之上,听见了吗?一声声,谁在唤我名字,我的远走。

  别睡着了,这不是尽头。来不及说的爱与歉疚,让月光带我回家,归途上,总有风……

  

按 “键盘左键←” 返回上一章  按 “键盘右键→” 进入下一章  按 “空格键” 向下滚动
目录
目录
设置
设置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指南